文/張韋韋
在中國,國際學校風頭正勁,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國際學校數量最多的國家。近年來,隨著收入的提高、教育觀念的轉變,國際學校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追捧,它們如雨后春筍般瘋狂生長,也由此滋生了一系列問題。
但自去年開始,民辦教育監管風波驟起:上海出臺“新政”,暫停涉外民辦學校審批,境外課程的中小學課本嚴格審核等;今年9月1日實施的新《民辦教育促進法》也明確提出“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試問在日趨嚴格的管控與“限制營利”的重壓之下,國際學校該何去何從?
對國際學校管控收緊
去年10月,上海市教委召開“上海市涉外民辦學校政策解讀會議”,處理了部分民辦中小學。
這次會議直指上海部分民辦中小學存在的問題,有些學校屬于外資或有外資背景、中外合資或外資改換方式以內資介入的形式。
而這已突破中國的法律法規。因為根據我國現行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實施細則的規定,在我國外資不得參與實施義務教育。也就禁止了我國小學和初中的外資所有權。
針對問題,上海市教委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資本上嚴厲要求外資退出民辦中小學;管理上暫停涉外民辦學校的審批;課程上融合境外課程的中小學要嚴格審核,不能整建制、整體引入國外課程,中國國家課程必不可少。義務教育階段不能出現以外國人命名的學校名字。
顯而易見,政府正在加強對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特別是國際學校的管控。
新政也帶來了恐慌,一些上海父母一時間憂心忡忡。關于國際學校的輿論更是甚囂塵上,有媒體將此舉解讀為“上海將收緊國際學校”“2017義務教育又要變天、雙語學?;驅⑹苤卮鬀_擊”等等。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應該理性看待“上海新政”,“政府只是強調在引進國外課程的同時不要忽視國內的義務教育課程,依法治校,僅此而已。”
他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只要注冊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就必須達到基本義務教育法的要求,必須跟上有關的義務教育課程,且不能引進外資。
熊丙奇解釋,以前這方面管制不嚴,有些學校在打法律的擦邊球,比如偷偷引進外資、完全引進國際課程、削弱思想品德和語文等基礎課程的地位,甚至完全拋棄國內義務教育階段所要求的課程,觸犯了有關管理部門的底線。
“上海新政”只是政府加強民辦國際學校監管的“風向標”,越來越多信息正釋放出強烈信號--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管控勢必收緊,國際學校“自由化”時代將終結。
“國家強調對義務教育的法定責任”,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辦學體制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闕明坤對大公記者透露,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程設置由國務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但有些國際學校的小學和初中全盤不用中國教材,完全采用國際化的教材和教學體系。
為進一步加強教材管理,國務院不久前決定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職責就包括審查國家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制定,審查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國家規劃教材等。
國際學校會倒下嗎?
除管控收緊,同樣對民辦國際學校極具殺傷力的還有9月1日即將實施的新《民辦教育促進法》。
本次修法的最大變化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這一規定對民辦教育各細分領域的影響存在差異。
有專家分析,非義務教育階段的細分領域中,幼教和職業教育類受惠程度較高;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整體受益。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中小學,因為這類學校只剩下兩個選擇:要么申請非營利性,要么停止辦學。其中自然也包括國際學校。
“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不代表國家將禁止民辦學校辦小學、初中。
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公開表示,“現有收費較高的民辦學??梢园凑辙k學成本、市場需求等因素,根據各地的具體辦法來確定收費標準,保持自己的辦學特色,只要符合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法律要求,都可以繼續舉辦。”
但民辦教育的資本性注定了其天生的逐利性。當初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時,部分人反對“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現有民辦學校很少是單純為了非營利目的開辦的,禁辦恐使其大規模退出。
大連楓葉教育是最早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教育集團。目前在國內開辦了57所國際學校,范圍覆蓋幼兒園至高中階段。其中,小學14所,初中15所,占據了楓葉國際學校的半壁江山。
大連楓葉教育董事長任書良對《福布斯》雜志樂觀表示,“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對楓葉教育的沖擊有限,因為該集團與各個學校簽訂了合約。任書良說,幼兒園、高中和大學教育的利潤不會有變化。
按照新《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像大連楓葉這類民辦教育集團必須進行資產分割。
闕明坤介紹,如果同一個教育集團既舉辦營利性教育,又有非營利性教育,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高校,那么必須把民辦的小學和初中單獨剝離出來,財務核算、資產管理都必須全部獨立。
這是政府層面的分割思維。對民辦教育集團投資者來說,切割的邏輯是遵循利益最大化。
有投資機構人士對媒體表示,投資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也并非沒有出路,業內將會探討和實踐其他的收益實現途徑。“比如學校上面可以架設管理公司,管理公司可以通過為學校提供場地、軟件服務來收取管理費獲得收入。”
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中小學選擇非營利性也不代表舉辦者不能獲得收益。
闕明坤認為,在確保按照教育規律辦學,學費全部用于教育教學的同時,民辦教育集團可以打造一些附加產業,通過提供教育服務來創造教育收益。
非營利性是指學費不能挪用,要繼續投入教育教學。但民辦教育集團可以對教育教學資產和非教育教育資產進行分割,采取VIE架構,通過管理公司提供購買服務,采取關聯交易的形式也會轉移一部分利潤。
“如果非教學資產放在教育集團的投資公司名下,可以獲得合理合法的收益。”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民辦學?;驀H學??梢韵蛩诩瘓F購買實驗器材、多媒體、校服、教材、紙張、課程服務等等,這樣可以產生一部分利潤,但是關聯交易定價應該合理。此外,校內超市,校內食堂租賃承包、門面房等等都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那么,到底非教學資產能產生多大收益呢?以一所萬人的民辦大學為例,學校食堂、超市、培訓等一年可以獲益兩三千萬。
由此可見,“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將導致包括國際學校在內的民辦中小學大規模退出顯然不成立,相反,它們不但不會縮減義務教育階段的規模,還會增加,因為附帶產業會帶來更多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