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跪孔子遭吐槽 泰國學生跪僧人卻坦然
在我國,關于學生跪拜,無論是跪父母還是跪圣人,總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認為,當文化傳承在上世紀斷裂后,跪拜在當下社會的語境中,肯定不是最自然的禮節與孝順的方式;也有人表示,我們應該用開放的觀點來包容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必把話題集中在跪與不跪之間,關鍵是看效果,是否有益于孩子成長。
雖然這次河南一高中要求學生跪孔子引起了熱議,但是學生跪拜在世界上并不罕見,泰國就是典型國家之一。那么泰國學生為什么會跪拜呢?
河南寶豐縣一中要求學生向孔子像下跪磕頭 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初到泰國的人,也許會為學生的“跪文化”所嚇到,除了特定的場合要跪拜以外,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跪拜也是常見。這是一國文化的韻味和內涵,因為學生要讓自己的高度低于長輩、老師和他們所尊重的人。
泰國是一個充滿愛的國度,90%的人信奉佛教,在潛移默化之中,泰國的教育也蒙上一層安寧、友愛和信仰的色彩。在泰國,學生也有下跪的習俗,一般在萬佛節、父親節、母親節、畢業典禮以及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要行跪拜禮,尤其是每周跟父母去寺廟行善(tam bun)一定要行跪拜禮。
如果在佛教的私立學校,這種情況更常見。我剛到泰國任教的時候,正趕上學校過守夏節,學生們紛紛在家里帶來各種食品送到寺廟里行善,在舉行儀式的時候,全體學生對主持及眾僧們行跪拜禮。當然,作為外教,他們是不強求我下跪的。對學生來說,跪拜是他們表達祈禱的方式之一,無論是許愿還是行善,都要跪拜佛祖,見廟必拜,在這種信仰的熏陶之下,學生行禮也就不足為奇了。
泰國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家,老師的地位非常高。泰國學生對長輩和老師,在特定場合下會跪拜。在泰國當過老師的人肯定經歷過一個讓人震撼的場景——泰國教師節。老師們穿上泰服,坐到地上,接受學生行跪拜禮,這種跪拜沒有任何勉強和不情愿,因為學生特別期待,期待跪拜完以后,老師親手為他們系上平安手鏈,雖然這個手鏈是就是普通的繩子編織的,但對于他們來說充滿了幸福,甚至有很多學生在跪拜后再偷偷跑回來拜一次,有些學校要安排專門的老師,防止學生重復叩拜。有些畢業生在向老師跪拜的時候都是滿含淚水,久跪不起,任何一個在場的人看到這種情景,都會為這位老師學生的感情所感動。
記得我要離任的時候,去各個班級找學生合影留念,他們正在樓道玩耍,當我說要離開的時候,他們集體跪在那里,足足有兩分鐘沒有動,看到這種場景,我不禁濕潤了眼眶。對學生來說,跪拜只是他們對老師一種喜愛和不舍的表達,并不涉及尊嚴和其他。
圖為泰國學生跪拜僧人
對于泰國學生來說,下跪不是懲罰。尤其是在犯錯的時候,這是他們表現自己誠懇態度的一種方法。有一次,一個男生在院子里和其他學生追打,被校懂看到了,把他們叫到辦公室,他們兩個就雙手合十,跪在下面。聆聽完教導,倆人畢恭畢敬走了出去。在這種場合下,學生下跪,并不是害怕校懂的威嚴,而是端正自己的態度。學生玩耍時很活潑,但是校懂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很誠懇的反省自己的行為。
在平時也是這樣,如果老師送個學生禮物,學生一般會雙手合十鞠躬表示感謝,如果是在辦公室或者固定一些的場合,學生會跪下接過。這是表現自己的一種態度,真誠的感激和感謝,如果隨隨便便接過來,證明你不是很喜歡這個東西,從態度上不認可。
或許你會擔心,泰國學校如此要求學生會不會苛刻?其實不然,泰國學生并不總是下跪。只不過日常生活中人們已有這種習慣而已。對于他們來說早已見怪不怪。泰國學生活潑好動,課外活動豐富多彩,而且他們也會和老師或長輩開各種玩笑。
在泰國,我經常見到學生從樓道里奔跑過來,刷一下,跪到了我面前,哪怕就問一句話“老師,你今天上課嗎?”聽我回答完以后,他又“嗖”的飛走了。盡管如此簡單的對話,他們也不忘記禮節。有一次,當地的音樂老師教幾個學生唱傳統歌曲,這幾個學生有說有笑來到辦公室,脫下鞋子,一起跪在老師面前學唱歌。有的學生會躺在老師懷里撒嬌,甚至會直接拿老師的食品吃,只是保持跪坐的姿勢而已。學生們快樂的學習著,交流著,一切看起來那么自然,那么和諧,跪拜儼然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并不影響師生感情的交流。
圖為學生送老師花朵
同樣是一個小小的跪拜禮,在我國出現就略顯突兀與不和諧,在泰國就習以為常,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呢?除文化差異外,還有很多價值觀上的差別。那么我國中學生們怎么看待跪拜呢?據大部分學生反映,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要求跪拜,從心理上讓他們難以接受,感覺不被尊重。當然,如果是一些特殊場合,如感恩父母、祭拜先祖等,一些學生表示可以接受,但是這是自愿的行為,不要加以強求。這次河南一高中跪孔子事件,甚至有有網友提出“校長也做過學生,你當初愿意跪孔子誦詩經嗎?”以此來駁斥所謂的“油然而生”。
當然,由于每個國家文化不同,下跪的內涵和意義也有所不相同,但是任何一種禮節和表達都不能與整個社會文化相違和,更不能與學生的內心相違背。學校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讓學生尊重學校、尊重知識。
版權聲明:大公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須注明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