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別看低了“玩出來”的美國小學課堂
如果說美國的基礎教育真是“一團糟”,那為什么被認為“不扎實”的美國基礎教育,卻造就出了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這不僅讓我懷疑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真的是在“玩”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對美國的小學做了一些調研,并深入接觸和了解了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一所公立小學,通過親身體驗,和大家分享一下真正的美國小學課堂。
說起美國小學課堂的輕松隨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教室的布置形式。教室的墻壁上掛的不是名言警句和人物肖像,而是貼著老師親手書寫或制作的學習內容或提示,比如寫作文的步驟、美國內戰的過程、學生受欺負時該怎么辦等。
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室時,覺得太“隨便”了,課桌三三兩兩拼在一起,大小高矮也不盡相同。尤其是單人小桌帶有輪子,位置可以隨時移動。學生們上課還有秩序可言嗎?相信很多人跟我有同感。后來才發現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他們并不是真的在“玩兒”,而是為了開展個性化的討論,其實我一直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是值得借鑒的。
很多中國留學生到美國以后,或許都會經歷美國大學里的小組作業和匯報演講的學習方式,甚至有的學生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而對于美國學生來說,從小學就已經開始熟悉和運用這種模式了。記得曾經一位美國教授問我“為什么中國學生喜歡自己學習呢?”我只能無奈的笑著說:“他們怕打擾其他同學?!备鶕业挠^察,的確國內的學生比較靦腆一些,甚至有些低調,其實他們很有才華。
小組合作在美國小學課堂非常常見,老師經常將全班學生分組,要求他們搜集與本小組課題相關的資料,課題有吸塵器、拉鏈、食物攪拌器和萊特兄弟的飛機等實用課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后,他們還要輪流向全班展示和講解研究結果。通過分組合作,培養了學生查找資料、自主學習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美國小學也有各種“奇葩”考試,從聯邦考試到州考試,再到學區考試和學校測驗,甚至班級隨堂小考,相比國內,那是樣樣不缺。雖然大考并不是每個年級和科目都包括在內,但學校測驗和班級考試很頻繁,尤其是隨堂考試幾乎每周都有,這些都會作為總成績的評定標準。學期結束時,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作業和課堂表現給出總的評分,連同每次考試成績打印到成績單上,發給家長。
記得有位老師經常向我們談起自己的孩子多么優秀,成績多么好,在班里前三名??梢?,美國家長同樣在乎孩子的成績。想想看,父母怎么會不希望自己孩子優秀呢!而對于美國家長不重視成績的誤解,一方面是因為與中國家長唯成績論相比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還與美國家長對待孩子多是鼓勵、表揚和寬容的態度有關。
美國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有的學校甚至可以見到跳級和串班學習的現象。
在南卡羅來納州有個叫伊麗莎白的女孩,一年級學生,非常聰明,英語閱讀水平遠高于同班同學,就被提到三年級上英語課,下午再回自己班里學習其他科目。而且該校每天上午八點到九點的時間段,二三年級兩個班會交換學生,二年級成績拔尖的學生到三年級班里接受新知識,三年級成績較差的學生到二年級班上補習課。因為老師對每個學生的情況能夠全面了解,有利于接下來的個性化培養。
美國小學實行包班制,每班只有一個老師教所有主要科目,由于老師自身限制,或許不能面面俱到,所以美國的中學還實行跑班制和選課制,由于老師各有所長,學生還能憑興趣選課,這往往能夠彌補一下小學階段包班制的不足。
所謂混齡班,即不同年齡和年級的學生編排在同一教室,這是我在美國見到的最新鮮的事兒。記得我第一次見到課程表時,還對“K-1”和“1-2”這樣的表述有疑問,后來得知K指kindergarten,就是學前班,“K-1”就是學前班和一年級的混合班,同理,“1-2”就是一二年級的混合班。美國小學指的是從K到五年級,入學年齡從五周歲起,讀學前班(k)一年,接著就是一年級了。
混齡班級的理念之一是使班級像一個家庭,不同年齡的孩子像兄弟姐妹一樣一起學習和游戲,大孩子為小孩子樹立學校行為榜樣,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
從中美的教育方式來看,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有系統和統一的課程設置和傳授方式,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是,在知識之外,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個性和興趣培養等方面又稍有欠缺,雖然美國的基礎教育也有他的缺點和不足,但是我們還是別看低了“玩出來”的小學課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信我國基礎教育會越來越好。
版權聲明:大公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須注明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