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何能以平常心對待“高考”?
在美國生活十多年,我對高考這個話題已經感到很生疏,記得幾年前回國聽朋友們聊高考,我連一本二本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今年,因為關注有關教育的話題,我也特別關注了一下高考。幾天來,媒體里鋪天蓋的關于高考的新聞,確實讓我非常震撼,盡管其中很多在國內早已是流行多年的“新常態”了。
“高考日老師家長穿旗袍寓意旗開得勝”、“高考房搶手考場附近酒店1夜漲6倍”、“高考當天酒店推出666元金榜題名餐”、還有“高考高科技安檢嚴防作弊”、“美女交警駕私家車愛心護考”、“公司為名員工放高考假”,以及那些里三層外三層頭頂烈日場外陪考的家長們的照片,透過這些抓人眼球的新聞,我們看到高考真是名副其實的一年一度的“國家大事”,怪不得現在國外媒體都已經把“gaokao”當個新詞直接使用的。
大家都知道美國沒有中國這樣全國統一、一年一次的高考,可是美國的大學也需要考核申請人的成績。我們不妨把這些申請大學必要的考試稱之為美國的“高考”,其中SAT和ACT(二者可選一)、單科SAT、AP都是全國統考,只不過是考試時間分散,學生可以選擇在不同的年級參加這些考試。
筆者(遠方)的大女兒一年前剛剛高中畢業,所以我對她參加過的考試還記憶猶新。女兒在十年級的時候就參加了幾科AP和SAT單科考試,不過最集中的是十一年級期末,在五月下旬和六月初的兩周里,她參加了包括ACT、SAT 單科、AP在內的十門考試??梢哉f這些考試的成績對她申請大學都非常重要,可是那些天我們的日子過得平平常常。
記得考試前我們收到學校寄來的通知,上面除了注明時間地點和必帶的物品,就是希望學生休息好,早餐吃好,沒有任何“勵志”的話。而我這個當媽媽的只是在考試當天的早上給女兒做了她喜歡吃的雞蛋餅,代替了平時簡單的牛奶加面包。
下面我根據女兒的親身經歷來記錄一下美國“高考”的考場內外??荚嚨牡攸c有些是設在我們的學區總部(相對于國內的教委),周末的考試設在學區內的高中。在周間的考試學校會提供校車,學生要提前到學校,然后由校車送到考試地點,周末就要自行到考點。我為了讓女兒多睡一點,所以每次都是開車送她,其實大部分考生都是家長送或是自己開車去的。
我們學區的考點沒有工作人員森嚴把守,家長把孩子送到樓前就馬上驅車離開,根本沒有人在那里一直守著??忌M到教室后,監考老師要檢查準考證和帶有照片的學生證或是駕照,考生要把隨身的包和手機統一放到教室的前面,自己的桌上只能放必要的文具,包括幾根已經削好的鉛筆,黑色或藍黑鋼筆或簽字筆,一些理科考試可以帶計算器,但是考前要經過老師檢查??紙隼镆话阌幸坏絻蓚€老師,考試期間老師會來回巡查。
美國的這些考試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只有一個小時,有的要兩三個小時,時間長的中間會有短暫的休息時間,監考老師最后會去除這些時間,比如三個小時的考試中間休息了十分鐘,那么最后的總時間就是三個小時十分鐘。在休息時間里,考生可以上衛生間,可以喝水吃東西,甚至可以在教室里互相交談,不過只能說像“今天的考試太難了”或是“太容易了”這樣的話,絕對不能涉及考試內容,因為老師就在身邊“監視”著呢。
再來說說老師,微積分AP考試的那天早上,女兒下車之后和幾個同學一起走向停在樓前的一輛皮卡車,我一看,原來是教這門課的男老師站在那里,笑瞇瞇地從車上拿來一個個donut(甜甜圈)遞到自己學生的手里,后來女兒告訴我還有幾個AP老師考試前也到門口給他們加油鼓勁,而且這些老師都會帶些東西,如糖果、小零食等,還有個老師貼心地送每個學生一只削好的鉛筆。
美國的AP課(大學先修課)是在高中開設的大學課程,選擇參加AP課程學習的學生首先要通過比普通課高一級的榮譽課程。女兒在一所普通的公立高中,普通課的很多學生不拿學習當回事,老師的要求自然很低。而AP課則不同,課堂上都是真心愿意學習的學生,老師教得也特別用心。AP統考前各科老師都會用兩三次課后時間幫助學生復習,考試的時候老師們來到考場外用“糖衣炮彈”給學生鼓勁。直到現在女兒回憶起那些AP課的老師,心里還充滿著深深的感激。
首先,像SAT和ACT這樣的綜合考試,一年里有多次,成績不理想可以考第二次第三次。而單科SAT學生們可以考幾門,然后選擇成績最好的二到三門申請大學。因為有多種選擇,也因為戰線拉得長,所以美國的“高考”沒有中國高考那種“背水一戰,成敗在此一舉”的緊張感。
第二,美國這些考試的分數標準與國內很不同。SAT 綜合考試滿分是2400,ACT滿分是36,單科SAT滿分是800,AP滿分是5分,每一種考試又有自己的一套評分體系,非常復雜,絕不像國內的高考那樣考卷上就明確表明每道題的分數。如果一個中國考生說自己高考數學得了滿分,那是貨真價實的完美無瑕疵,而如果一個美國學生SAT數學單科得了滿分800,你千萬不要被嚇著,因為即使錯兩三道題也可以得這個分數。
同樣,SAT綜合考試、ACT、AP的滿分都不意味著全部答對,就是說有小錯誤照樣拿滿分,AP成績更是“離譜”,有些科目答對80%就可以得滿分。這樣的評分標準下,考生們就不必“錙銖必較”,在考場里自然不會過度緊張和擔心了,學校里也不會有“提高一分,干倒千人”的瘋狂口號了。
第三,美國學生對考試成績不斤斤計較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大學錄取不像國內那樣有統一的“一本二本”分數線,各個大學自行制定標準。其實遠方還從來沒有聽過哪個好大學公布過所謂的錄取分數線,因為在好大學的錄取條件中,這些考試成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如申請論文、課外活動、獲獎、義工等等在考試成績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有時會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在美國頂級名校的錄取中,考試成績占的比重似乎更低。每一年,都有很多SAT2400分和ACT36分的學霸被頂尖常春藤拒之門外。坊間甚至有一種說法,大藤名校不喜歡滿分的學生,因為他們給人的印象太書呆子氣了,SAT2350分和2400分在大學錄取官的眼里沒有高下之分。所以很多升學專家給申請好大學的學生這樣的建議,若SAT達到2300分就足夠好,不必再考,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高其他方面上更有意義。
總之,中美兩國對待“高考”的不同態度和表現是由兩國不同的大學錄取方式,更深入探究,是由不同的教育體系和理念造成的。美國的“高考”不會讓學生有“寒窗苦”之感,“看上去很美”,但卻無法在中國照搬套用,因為我們的社會土壤還不能實施美國式的大學招生制度。在社會公平、教育腐敗等問題存在的大環境下,高考依然是無奈而必然的選擇,依然是千軍萬馬要同時擠過去的獨木橋。
版權聲明:大公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須注明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