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漸縮短的“感情距離”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伍淑清便以民間身份資助香港中學生來內地交流,以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溝通,縮小感情距離。通過民間十幾年不斷的努力,在國家多部委的協作下,最終推動香港政府于2009年成立“薪火相傳——中華文化探索與傳承國民教育交流計劃”。香港政府每年通過此計劃資助37500個中學生來內地考察。
二十余年致力于搭建香港青少年與內地的溝通橋梁,伍淑清在消除香港與內地的認知隔閡上,極有發言權?!拔覀冏钤缫慌鷣韮鹊亟涣鞯南愀蹖W生如今都已經30多歲了,他們中有人做了老師,有人做了警察。他們來過內地后更認同自己的國人身份,也非常尊重自己的國家?!钡?,來內地的香港中學生畢竟占少數。很多香港人并未來過內地,對內地的了解不充分。而赴港的內地人,素質參差不齊,香港人容易把某些素質差的個體行為當成整體理解?!拔覀優槭裁磶Ц鄬W生來內地,因為大家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溝通、互相有認知。以后希望不僅帶學生去內地繁華的城市,更要帶他們去落后的地方走一走?!蔽槭缜逭f。
“冬眠”中的中國歷史
面對目前部分香港年輕人較弱的國家身份認同,伍淑清將其歸結為回歸后十幾年積累的問題——香港回歸后中國近代歷史教育的缺失。
“香港97年回歸以后,學生沒有很好的學習中國歷史。香港教育局考慮到學生課業負擔重,因此,高中階段以后,中國歷史才成為選修課,尤其理科生更不用學中國歷史。所以香港的年輕人對中國歷史態度很淡化?!蔽槭缜甯鼘⒅袊吩谙愀鄣钠占盃顟B稱為“冬眠”。
相比于香港,內地學校一直就有愛國主義教育傳統,因此學生在對國家、民族身份的認同上更勝一籌。伍淑清目前以民間形式推動中國近代史在香港學校的推廣。不僅組織熟識歷史教學的專家著書,更著手培養能夠靈活教授中國歷史的老師。
“重點教的是鴉片戰爭之后,香港在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香港和國家的關系。這很重要,要讓香港的年輕人了解,香港和國家是不可分的?!钡瑫r,她也強調由于教師教學水平差異及對歷史的多元態度,給中國近代史課的推廣工作帶來了難度。
內地生在香港 香港生在內地
如今,越來越多的內地學生選擇去香港讀大學,同時,赴內地讀書的港生也呈上升趨勢。在學生流動上,伍淑清希望更多的內地生去香港讀書?!坝捎诟偁幖ち?,內地年輕人在面對社會時更成熟。很多來香港讀本科、讀研究生的內地學生奮斗性很強,很努力。香港的年輕人應該多向這些內地年輕人學習?!?/p>
伍淑清又以太古洋行招收六名“儲備人才”均為內地年輕人為例,“香港的企業是很平等的,不會考慮你是哪里人,更看重你的能力和工作態度。所以香港年輕人更需要多思考,提升自身的競爭力?!?/p>
面對希望留港工作的內地年輕人,伍淑清建議并鼓勵這些年輕人了解、理解香港的環境,不要死讀書,多參加活動,建立更多與香港的聯系。2014年,赴內地上學港生人數已達14000人,包括香港特首在內的政府工作人員經常與這些學生聯絡,并提供幫助?!皝韮鹊刈x書的香港年輕人非常愿意留在內地發展或者選擇在內地和香港兩邊走。來過內地的港生更能夠獨立思考?!蔽槭缜灞硎鞠愀蹖W生來內地讀書是溝通香港與內地感情最好的橋梁。
啟動創業平臺 北歐香港內地一線牽
除長期關注青少年的國民教育問題,伍淑清更積極營造良好的平臺資源,幫助青少年開拓思維,并鼓勵他們“走出”香港。2015年5月26日,伍淑清發起的民間網上教育平臺“北歐業務發展動力”(The China (HK) Nordic Business Development Initiative)正式成立。該平臺致力于引入北歐創新技術和人才,拓寬創意、創業思路,為年輕人提供海外發展的思維與通道。
伍淑清表示:“現在芬蘭很多年輕人的創新意識很好,環境保護意識也很強。而香港年輕人在創業方面創造性不夠,思維不夠靈活,所以希望通過該平臺拓寬香港年輕人的視野,并鼓勵他們到海外發展創業?!毕愀墼谶@一平臺中要發揮內地和北歐的媒介橋梁作用。目前,該平臺在南沙、前海自貿區啟動,進而聯動內地與北歐,建立起北歐、香港、內地高校溝通橋梁,成為創新產業的孵化器。
面對目前年輕人創業的熱潮,伍淑清客觀指出,年輕人創業不僅要有足夠的自身動力,更要選準創業項目。她以一位在港創業的湖南博士為例,細數協作、地域及自身努力在創業中的綜合作用,更以馬云、馬化騰為榜樣強調年輕人學會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