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萊恩·施密特到訪北京
2015年9月,著名天體物理學家、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教授來到北京,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盡管行程只有三天,施密特教授還是帶著滿滿的誠意進行了大小六場演講、座談。由于施密特教授即將于2016年榮任澳洲國立大學校長一職,因此,施密特教授此次來京不僅以科學家的身份,更以未來大學教育者的身份為澳洲大學站臺。
訪問期間,施密特教授就科普培養問題、宇宙爆炸等前沿天體物理學研究、以及互聯網時代教育的發展問題,與高校學子及教育界人士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期育言欄目將為大家揭示這位在美國接受教育,在澳洲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的教育觀。
大學的核心價值并非創新
施密特教授生于美國,在美國完成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并最終拿到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正是在哈佛,施密特教授邂逅了現在的的妻子,并在畢業后定居澳大利亞。由于在澳洲國立大學任教多年且具體從事天體物理學等前沿科學研究,因此,施密特教授對于大學學習、科研及二者之間的轉化關系有獨到見解。
對于大學的核心作用是什么,與MIT(麻省理工學院簡稱)的培養理念不同,施密特教授并不認為大學教育是以創新為核心,“也許在MIT,創新是他們的一個核心理念。但是在很多大學,創新并非是他們的核心理念。大學的根本是把基礎教育做好,創造更多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在大學學習知識產生新的想法?!?但是現實往往是很多組織,包括政府、大的公司都希望大學能夠迅速的把新知識變成新發明,所以施密特教授特意強調并非所有的新知識、新想法都能立刻變成成果。很多新的想法都來自于基礎研究,但是基礎研究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積累。所以大學教育應更好的平衡知識與成果的轉化關系,做到即務實又不失基礎研究根基。
知識轉化為實在的技術,并非是人為設定的時間表,同樣的邏輯也體現在科學發明的無計劃性上,比如目前廣泛使用的wifi,其實是施密特教授的同事發明用來服務天文學研究,但是最終這項研究使全球的人群都獲益匪淺。因此,施密特教授指出,所有的發明都不是按部就班的實施的,“科學的發明和科學的進步是良性循環的,發明創造作為一種推動力,能夠促進科學家更好的學習,更新知識”。
“探索”才是培養青少年對科學興趣的最好方式
在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興趣、價值觀等父母關心的話題上,施密特教授以自身經歷為出發點,為中國父母們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
目前,中國父母對孩子科普的培養多帶有功利性,往往與未來的上學、就業掛鉤,在回答“該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這一問題時,施密特教授表示,在澳大利亞,也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從事律師等“高大上”的職業才算“人生贏家”。
但教授相信,培養青少年對科學興趣的最佳方法是“探索”。教授表示“科學的概念對于小孩來說是很容易接受的,因為科學就是探索、發現。而這正是孩子們的天性。如果一個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科學家,不是因為他知道答案,也不是因為他在學科中優秀,而是因為他喜歡探索。最近我去哈佛大學訪問,一位物理學教授采用邊看邊實踐的方式授課。很多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做科研并非無聊,最重要的是將方法運用正確,過程就會變的很有趣?!?/p>
科學往往代表著理性、嚴謹和嚴肅,而藝術則充滿了感性和柔和。在如何解讀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上,施密特教授以自身為例,做了很好的說明?!盀榱烁玫膶⑽锢砗蛿祵W結合在一起探索宇宙,我還需要用美學的觀點理解宇宙。在這過程中,我并未體會到苦,而是甜?!?/p>
在德育教育方面,施密特教授更加推崇美國的歷史教育,“美國歷史課是以歷史結果為導向的教育方式,它能讓學生認識到人性的光輝體現在哪些方面。比如,從歷史的角度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歷史就像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現代人可以看到人性的美與丑?!绷硗?,施密特教授認為,德育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教育,不僅學校要為學生設立正確的價值觀,家庭、社會也應該加入進來,從而最終實現全人教育。
中國教育觀念今非昔比
近年來,由于澳洲的留學政策利好,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遠赴澳洲留學。目前,澳洲國立大學中的中國留學生比例已經達到了整個留學生人數的10%。經過調查發現,在澳洲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主要面臨了兩個問題:一是文化融入方面,二是語言水平方面,相比于前者,后者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術發展。
由于明年即將擔任澳洲國立大學校長,施密特教授表示,為了讓中國學生獲得最優質的教育,學校將會在語言和當地文化習得上開展相應項目。此外,大學也會通過與中國高校聯合辦學,讓中國學生接受兩種教育方式,實現雙向思維交流。
不久前,施密特教授剛剛參觀了中國的學校,這次參觀經歷改變了他對中國學??贪?、嚴格的印象,”與澳大利亞學習相比,中國學生確實有很多考試,這些考試束縛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但是中國的學校已經開始改變,而且中國教育的改革速度很快,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也不僅僅局限于考試上。也許一、兩年內,中國教育趕不上澳洲教育,但是十年后,我相信中國的教育會有很大的改觀?!?/p>